獻給一直以來支持任性的我的父母。
特別感謝清大人社院創新課程:人文與科技變遷(謝國雄、吳泉源老師;謝爾庭、張淳森助教)。
前言
好,我知道這題目真的很爛XDDD完全就是那種騙小孩的奇怪勵志叢書,裡面會有很多失控的正向思考與扭曲價值觀...
恩...事實上,或許真是如此!(歡迎質疑我灌的迷湯XD
但無論如何,我嘗試用另類的方式回答早已陳腔濫調的老問題,因為胸中莫名的有一把火。
火光裡,有希望、有失望;有自信、有自卑;有危機,也有轉機...
年輕人!跟我一起熊熊的燃燒一下吧!我們都將被捲入時代變遷的火輪中!誰也逃不掉!(哈哈哈哈哈
父母們!跟我們一起再年輕一次吧!您們是偉大的弓弩,孩子們則是箭矢,在射向明日世界之前[1],讓我們先看清標靶紅心吧!
無論成功多麼遙遠,讓我們揚起弓箭、抬頭挺胸,堂堂正正做人!(邪教儀式已經準備完成A_A
你為什麼要讀書?
這問題很煩。
但除了你大學四年都將捫心自問以外,別人也會不識時務的問起,而且通常會附帶一個更機車的問題:
阿你讀出來以後要幹嘛?
這麼難搞的問題,我們首先就不要為難自己了。讓我們搭著時光機,前去訪問過往胸中也有一把火的人們吧。
(1)請問企業老闆,為什麼我們要讀書?
因為社會有需求阿孩子。(拍肩膀>///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產業進步,我們需要相應的人才。政府在大學砸了那麼多錢,當然是為了完成這項使命囉!
不同行業會有不同人才的需要,你的學歷、資歷到哪裡,自然對應到相稱的工作上ˊˇˋ[技術功能論]
(2)請問大學教授,為什麼我們要讀書?
只要你有心,成功的大門都為你而敞開。(摸摸頭@@
在過往的歷史,成功的人本身就家世顯貴。但等到考試制度出現就打破了門第的差異。
現在,念書,就是讓你找好工作、有好收入、光明未來,並且出外看看世界的不二法門。
透過對自己的投資,我們才可以擴大選擇的可能性。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藉由努力來提升自己的福祉。[人力資本論]
(3)請問馬克思先生(Karl Marx),為什麼我們要讀書?
阿呀我跟你講啦,前面兩個人都說謊!(馬克思先生好兇喔QAQ
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需要考試?這是既得利益者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方法呀!
你看看台大學生是哪些人?36%是天龍國人、21%是台北縣[按:現新北市]...台大學生大多數的家庭背景本身就有錢、父母學歷就高。現行的制度仍舊利於他們。
考試制度看起來用人唯才,實際上多元入學與推甄申請,哪一項不是有利於家境好的學生?教育政策連年修改,家長很頭大,只有補習班是專家,但能補習的孩子有多少?[衝突論]
(4)請問韋伯先生(Max Weber),為什麼我們要讀書?
這問題很有趣。(韋伯先生眉頭深鎖好帥...=////=
你有沒有發現:學校學的知識並不等於職場要用的知識?甚至考高分的人,職場表現如何也說不準。
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企業還是愛用高學歷的人才呢?(Google就是一個好愛用高學歷人才的企業)
原因是,會念書有時是一種"好不好相處、能不能信任"的指標。畢竟,大老闆多半是高學歷出來的,他們會喜歡或傾向雇用跟他們相近的人,會念書、甚至在同一個大學畢業,可以大致保證你們的價值觀、話題、守法程度、交友圈、品味與教養等等是類似的。
為什麼要念書,多半是為了要打進他們的圈子裡。[身分文化論]
(5)請問布迪厄先生(Pierre Bourdieu),為什麼我們要讀書?
喔屋。你問過韋伯先生了嗎?(布迪厄先生邊說邊思考=w=
我的意見跟他差不多。但我要補充一下。
有時我們談教育,看到的都是金錢上的投資,但這是不夠的。教育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金錢。
就像韋伯先生提到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品味涵養、人際關係...其實這統合來說,是一種"文化資本"。這種文化資本可以累積,也可以做出社會區隔,它是從家庭教育就開始的一個過程。
在學校裡,上層階級因為講國語、有錢出國等等,他們寫起作文與言談就是很漂亮、有禮節,又充實,這些東西標誌出了所謂的"正統"價值,甚至可以轉化為成績。
有了文化資本(正統),這樣的人也容易累積經濟資本(錢錢)與社會資本(人脈)。他們就是社會的成功人士。[文化再生產論]
阿~~~聽完這些答案[2],內心還是很掙扎><
雖然馬克思那些亂七八糟的人講完好像都很有道理,可是當我面對考試、面對選校選系、面對未來職場,我的內心還是會跑出企業老闆跟大學教授的聲音呀!
既然過往的這些說法不能滿足我們,只好再做上時光機回到現在,面對殘酷的現實QAQ"
社會變遷、職場丕變...
戲說台灣之我們曾經很驕傲!亞洲四小龍!台灣擁有享譽國際的經濟起飛+民主化歷程!
可是到了今天,我們的經濟成長率卻開始停滯、平均薪資比起韓國、新加坡又矮了一大截,這是為什麼呢?
這次,讓我們來看看,美國MIT對台灣的診斷吧[3]。
(1)MIT的診斷:台灣政經發展
台灣跟其他亞洲發展起來的國家類似,都是在承接了歐美工資上漲、環境意識抬頭,導致產業外移風潮時興起的。
這時,一個有等級的世界體系開始形成:
(歐美)研發創新--(台灣)代工製造與少量創新--(中國、東南亞)製造量產。
台灣跟其他亞洲國家一樣,當時的國家官僚政策影響很大,但跟日本、韓國、新加坡不同的是:
1. 他們的主要經濟行動者是大公司,但台灣卻是中小企業;
2. 土地改革政策讓台灣的現代化發展過程,貧富差距比較小。
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有日本殖民的遺產與美國的援助,雖然也付出很大代價(環境與勞工身體的殘害),但從1950年代人均年所得NT.6000元到2003年的NT.380000,堪稱世界經濟奇蹟,我們有物質富裕的今天,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我們真的很幸福、真的,要好好珍惜)。
但到了今天,台灣也面臨歐美當時產業外移的窘境,而且:
今日的台灣企業主要從事OEM(委外代工)、ODM(設計代工),雖然世界有名,卻發現自己身處夾縫之中--
一邊是西方電子製造服務(EMS,在前十年開始崛起,最近一直在全球擴張,因為開始為消費者建立設計服務,因此危及台灣ODM固守的領域),另一邊是後起中國製造業(開始擁有製造能力、低工資、更好的市場管道等優勢)。
這該怎麼辦?
MIT提了很多治標的方法,如:(1)降低成本與價格(2)做品牌(3)多樣化經營(4)廠址再定位...但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MIT最後說,台灣若想要治本、處理時下經濟停滯難題,那就要:
搞創新研發,並且發展出高附加價值生產的網絡。台灣的經濟未來取決於在本土身化創新能力...
台灣科技業不能再僅守著「工研院研發、中小企業製造」這個分工模式繼續下去,因為工研院(1)可能會搶小公司資源(2)研究標的與優先順序無法來得及反應市場與消費者需求...
台灣的大學,和業界的聯繫欠佳,跨領域研究也不足,並且學習的知識也跟不上尖端時代潮流...
台灣得連結不同科技部門跨領域研發、培育新一代科技人才,當然也可嘗試將新科技帶回傳統產業做創新,最後智慧財產權一定要設法保持住。
這些是MIT給我們的診斷,立志讀理工科系的同學可以好好考慮。
但事實上,我們所面對的挑戰不只這些,下述的趨勢是所有人都要共同面對的...
(2)後工業社會三大趨勢[4]
一個國家經濟起飛便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那是工業革命的歐美、之前的我們,以及現在的中國。
現代化的意思大約等於進入工業化,也就是說第二級產業(製造業)的比例開始超越第一級產業(農業等)。
但當在工業化之後,我們便進入了後工業的社會,它主要有三個特徵:
1. 服務業的比例超越農、工。
2. 電腦自動化起跑。
3. 父權體制與線性生命軌跡式微。
讓我們細細品味一下時代廚師端上來的這三道料理。
服務業的比例超過另外兩級產業,是所有已開發國家都會面臨的。這意味著,因為產業外移,製造業的產值與利潤已經下滑,所以這樣的社會得追求的就是售後服務與附加價值(電腦每個人家裡都有,所以要看你的電腦夠不夠酷、什麼品牌、有幾年保固...)。
一方面,這讓年輕人不再有那麼穩定的工作,因為公司規模會進行縮編,派遣、外包甚至裁員...
(這就是線性生命軌跡式微的意思,現在很難有單一專長、單一職業做一輩子這樣的好事,薪資也不見得照年資增加,甚至連退休金跟福利都要主動爭取;這就是公務員大家搶破頭的原因)
但另外一方面,這卻把年輕人從無聊的生產線上解放出來,人生與工作,多了更多不同可能性。
(大學生現在生活真的多彩多姿,國際志工團、短期交換、環島壯遊、各類補習班與社團...當然,這也讓愛情跟婚姻更不穩定)
不過最後有件可怕的事情。
電腦自動化、物聯網、資訊平台...這些種種,有的人將之定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他們預估,電腦自動化將在未來,除了取代許許多多製造業的生產勞動力,甚至也將取代現在的部分白領工作。
世界尖端的10%工程設計師,可以創造出能夠取代90%勞動大眾的機器人!
這該怎麼辦?
(3)台灣崩世代[5]
除了上述問題,還有很嚴峻的台灣社會現實。
1980以後,台灣開始出現三項趨勢,除了和經濟停滯有關,也和政府政策有密切聯繫:
1. 財團化
2. 工作貧窮化
3. 少子女化
簡單說,就是因為稅法改變以後,讓社會的分配越來越不均。廣義的富人稅(營利事業所得、土地增值、遺產稅等)被砍得很低很低,國家稅收主要仰賴薪資所得稅,甚至大企業還因為一些法律條例而繳超低稅率。
這讓年輕世代,不敢創業(資本額低於一千萬的企業死亡率超高)、不敢拒絕雇主的條件(無論老闆還教授)、甚至不敢生小孩(台灣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4)小結
統整來說,巨觀而言:台灣的政府失能了。
21世紀,是一個國家能力競逐的年代,但台灣在政黨惡鬥與劣質媒體充斥的情況下,我們缺乏真正具有洞悉趨勢的經濟戰略,也無法集合廣大的人力資本與跨界知識努力創新,許多法律與制度完全跟不上時代所需。這是為什麼,台灣經濟停滯不前,財富分配不均更是扼殺年輕人活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高等教育也面臨崩壞[6]。
由於學歷通貨膨脹,現在研究所、博班出來也經常面臨低薪與失業。高等教育因為少子女化而面臨廢校、併校,大學機構根本很難再提供教職的缺額。(並且雙薪教授、政務官退休到大學內部酬庸讓這些情況變本加厲)
而且致命的事情是,甚至連頂尖大學的授課內容也跟不上時代,知識體系陳舊、幾十年來用同一本課本。
因此,讓我們一起來構思,在時代巨變的大門前,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想要怎樣的大學生活?必須擁有怎樣的核心能力?
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從上面的嚴肅討論裡,讓我們歸納出一些重點 。
首先,就算拚到頂尖大學、系上成績斐然,也不代表畢業能找到對應行業。一輩子一專長、一職業這樣的美事,不再普遍。
負面理解,這當然是很糟糕的事情(因此,許多人大學還沒畢業就在準備國考、高考;警察大學的成績也高得嚇人),因為多數人未來都不能期待很穩定的生活,甚至,中年轉職、重新開始這些現象在我們父母身上都已經慢慢出現(2008金融海嘯以後,多少竹科工程師要找人生第二春?)
但積極的理解,你的人生,在任何一個階段跌跤,都將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過往聯考一次定生死,學歷=學力=工作的年代,的確每個轉折都是關鍵(哈,在經濟起飛時爸媽有沒有炒房也很關鍵!)
但現在不復如此。沒上台清交成政不代表人生毀滅(當然上了也不代表躋身人生勝利組XD真靠邀)
更為重要的是,不管你念哪所大學、你身在何處,甚至你是白天打工晚上讀夜校的學生,都一樣,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時時刻刻反思:我到底在唸什麼?學這個有什麼用處?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因為時代劇變讓舊教育的知識體系不合用了,這不是在鼓勵各位不讀書,而是得反思為什麼要唸?(甚至不唸也不失為一個選項,不唸也不會世界毀滅,真的)
現在的教育,(從19世紀以來)承襲自工業社會,旨在訓練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人才。但現在要的不只是這些,甚至不是這些!
這是為什麼,彭明輝的書[7]在第二部分會去談I型人、T型人跟π型人。
I型人是在專業分工、單一專長的情況下,可以表現得很傑出的人。
T型人則是不僅單一專長,而能橫向聯繫兩個領域知識的人。(π型人更是能聯繫兩個以上...)
然而這樣的分類不夠清楚、太強調技術,而忽略了態度。因此準確定義T型人,彭明輝指出:
1. 對別的專長領域充滿好奇心,甚至願意真的去了解、去學習;
2. 跟別人合作的過程中,會注意到別人的貢獻,而不會自我中心,只會看到自己的貢獻;
3. 願意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切身感受別人的需要,而不會固執己見。
這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尤其是態度上,是台灣教育最失敗的地方。
套句之前某位教授的話:
台大領導學程?哈!頂尖大學最不需用的就是領導學程啦!為什麼?因為頂尖大學人人都想當領導啦!沒人要當重要的螺絲釘、沒人願意當協調溝通的人!
對不起,讓我繼續痛批一下頂尖大學計畫。
搞全球大學排名的,是美國的一群白X(我真的很想爆粗口),但沒想到,全世界開始跟風!(獨立思考很難嗎?)
我老實說:頂尖大學,是帝國主義的產物。他們可以搞,因為他們有本錢,這個本錢除了是指money,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國際知識話語權!(偉大的全球化的一部份悲劇後果)
所以啦,頂尖大學只有美國跟中國這兩個神經病帝國主義的國家可以玩的東西啦!懂不懂?
台灣有什麼本錢?五年五百億把錢砸在國立頂尖大學有什麼意義?讓已經家境困窘的私校學生還要背學貸嗎?而且你砸再多錢,也永永遠遠比不過他們啦!為什麼?因為你口袋又不夠深,而且錢砸下去還不是給台大去買碳粉匣?X你老X![8]
(我清大是因為我有補習!所以我學費3萬多;我小表弟靠自己努力讀,很厲害考上私立大學但學費要5、6萬!我永遠對不起他!X!!!)
而且指標他們訂又不是你訂,不然你以為咧?
重點是,高教為什麼會崩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大學排名害的!
因為排名是用超級愚蠢的量化指標排的,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量化指標根本測不出來!卻讓所有科系全都一體適用同一種成績衡量標準!
(英文期刊出版數目、英文授課數目、教授是否是留洋的、設備好不好...)
所以台灣所有大專院校,在科技大學化的時候,就已經將職業學校的實用技藝給報廢了;現在再來一個大學排名跟校園評鑑,繼續弭平所有大學間的特色差距,讓台灣教育成為一個悲慘的三角形,經費真的如同毫無意義的成績一般分配!
並且連帶的人文、社科與藝術等冷門領域繼續被擠壓!因為人文社科就是得做在地的研究啊!甚至中文系的作品,到底放在英文期刊上發表是有什麼意義啦?
好對不起,咳,回來。
不要相信大學排名與任何XO雜誌告訴你的量化標準。
不論你在哪裡,你都有機會,而且你一定都還活得下去,要緊的是:自覺、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自我安排、自己設計、創造...
偏偏台灣學生普遍沒有這種自己生活的能力,對不起我這樣說,但根據錢理群的演講[9](雖然他說的是中國,但同樣具有參照性),他將這個問題歸因於:
1. 這一代是應試教育出來的(換句話說,在上大學前,我們眼裡只有考試,不管成績再好或再差,我們多半是沒有社會經驗的屁孩)。
2. 同時也是少子女化核心家庭出來的(在家我們被當寶、被當小皇帝;當然也背負著望子成龍之類的壓力,老爸老媽還有一大堆老人家要靠我們養)
他說我們缺乏自覺、自我管理......甚至是社會、家國的承擔,大概就是因為上述兩個理由。
這基本上導致兩種心理狀態(錢理群只說了第一種):
1. 實用主義:社會培育出的菁英,完全是利己主義者。他們聰明,但冷酷。只想著用最快的方式解決問題,就像考試一樣。沒有情義、只顧課業;沒有擔當,只顧自己。(他完全反對這種精神,但很可惜,應試教育鼓勵這樣的孩子,或易於讓這樣的孩子爬到社會頂端;另外父母的各種保護主義與汲汲營營的投資也會變本加厲)
2. 虛無主義(這我自己加的XD):台灣的學生,被政治、被媒體、被父母,嚇壞了。我們沒有信心,甚至沒有信仰。我們除了沒有遠大的理想,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們甚至不知道現在要幹嘛...太多的孩子等著、逐漸對社會冷漠、對學業厭倦,甚至,對人生感到乏味、毫無意義...。
這是歷史共業。本篇文章無力處理,但是我鼓勵:
無論你在哪所大學或在哪裡,希望你保持著對於各種知識與技術的好奇,以及對於這個世界的熱愛。我想,這是大學教給我,很重要的事情。
上大學,不是為了躲在裡面,而是像鄭揚宜所說的:
手牽手,背向學院。
只要有餘力,就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修從未修過的課或者旁聽也行;跟著學生社團或者各類小組出去騎車露營(痾小心安全、募款注意ㄏㄏ);和爸媽去菜市場走走;試試跟教授、各種科系的同學聊天與共事(看你能撐幾句XD);培養一種以上的運動習慣,並嘗試和他人組隊;養成不同的興趣愛好,最好室內室外、動靜皆宜;出國或環島,不要單去熱門景點住飯店,自己查路線(國外的飯店也是只有床跟浴缸);假日當志工,或參與各類培訓都很值得;學習第二外語,並且不要死背,透過網路、電影等各類文化產物去挖掘出興趣... ...
我同意彭明輝的話,台灣人花太多錢在吃。民以食為天,這是正常,但是,吃同時也是一種最不需用學習、不用動腦的...痾...一種動作?
(然後大前研一說日本之所以是智障社會是因為,家裡吃飯都盯著電視螢幕或電腦...)
試試讀超越自己程度的書、看展覽、運動、談話...
對不起,這些東西都很菁英主義,可是,希望大家理解,有時候我們真的不是沒有時間,還有,一點點的改變有時真的會帶來大大的不同...
台灣的大學生,有種自由的弔詭。
在這最自由的年代裡,我們反而感到不自由,不知道該做什麼、無所適從,甚或被很多隱形的線給綁住。
但我要引用林懷民在TaipeixTED演講[10]最後所說的話。他提到自己去印度的經歷,他遇到一個喇嘛,是大陸山東人。曾經為了想見達賴喇嘛,自己一人獨步由拉薩走到尼泊爾,卻被當地的解放軍抓起來關了一年,他再走,又被抓;終於第三次他偷渡成功,成功見到了達賴。林懷民問他,那你接下來打算做什麼?他說他想回西藏。可是你之前不是才被抓起來關嗎?他竟然回說:「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原來,他對自己的那個「我」的慾望降到最低的時候,沒有不可能。人生,沒有任何的限制,年輕的時候,去撞擊、去認識自己,檢討、反省、往前走。是的,人生不設限!除非,你給自己製造障礙。我們相信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限制,但是那個限制是你主觀的認定,不是外面加諸於你的。最後我想告訴年輕的朋友們,年輕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勇敢!不要害怕。
是的。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限制,這是此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嘗試梳理出來的。但即使如此,這些仍不礙著我們去衝撞、認識自己!
並且,在最積極的意義上,當我們脫離了工業社會,康德(Immanuel Kant)所說的:「人只能作為目的。」就已經不遠了!
時下的教育雖然還是有各種缺漏,但當社會變遷、職場丕變,我們就可以不再要完全聽從教授的要求、老闆的期待以及父母的想望,或生產線上的某些操作指南(啊哈可是如果要在小七或麥當當打工還是要乖乖der喔...因為操作指南就是他們發明....)。
日前有人寫說,台灣大學的問題,在於必修課太多。
以T型人的需求比較多的現在,或許這是對的!
(1)歡迎你去修冷門科系的課,甚至也推薦你讀人文、社科與藝術方面的科系。
最偏門的東西,反而最有需求。法律系同學告訴我,現在有一種生物叫做「職業考生」,也就是大學畢業但高考、國考沒上,於是待在家繼續考...都這樣了,你還要去擠窄門嗎?(好啦當然也可以)
但你也可以考慮不一樣的東西。
考古學教授告訴我,其實台灣永遠缺少專業考古人才,薪資待遇很棒,而且工作真的很有趣!(水下考古!好屌!你聽過嗎?)
其次,讀人文社科,絕對不要沒自信。你們,才是台灣社會未來最需要的人才、最缺乏的創意來源...(請參見附錄ˊˇˋ)
(2)核心--旁支:成為你自己!
必修等舊知識體系,已經無法作為我們手中最強大的武器。
但必修課的內容仍然值得我們反思它的價值,就像傳統產業也有創新的可能。
但絕對不要讓你的系所與你的學校定義你!
只有你可以定義自己!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社會變遷,讓我們自己在教育上也可以有更大的自由,甚至也正需要更廣的開放性。因為很明顯,創新創意這類能力,絕對不是單一學科可以處理,而是一種統合能力,包括對社會的趨勢掌握、對人性的理解、對他人需要的同理、對兩種以上的知識體系作結合與發揮...
現在雙主修、輔系、第二專長,多的是機會跟管道,但這些仍是外物,
你有做某件事的熱情嗎?你曾經在哪裡、做什麼比起其他人更有幹勁?你在哪時候曾經發現你獨一無二的自我?
去挖掘這個東西!
就算現在沒有也沒關係,不要沮喪。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因為a.你可能在有限的人生經歷中還沒有碰到它,或b.你天賦的所在這個社會還沒發展出來、時下還沒有正適合你的職/志業!
有人說,未來最夯的十種行業,恐怕現在都還沒出現!用這句話勉勵自己。
我跟各位介紹一位我近期很崇拜的人。他是吳明益,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會寫文學小說、會批評時事、會畫圖會攝影...
他當然是溫拿XD但他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他一定發掘了自己的興趣,甚至是天賦,而這作為了他的核心能力。但從這個核心能力,他又找到了其他旁支,讓這個核心能力可以向外輻射出去、發光發熱,並且讓自己的作品與工作,永遠跟別人不一樣!
我只讀過他的《浮光》,但這本書卻讓我印象深刻,這個人,竟然把攝影、文學、繪畫、生命記憶、社會觀察...全部鎔鑄在了這本書裡面,這讓這本書無可取代,別人也不可能模仿、根本偷不走搶不去。
是的,這個時代,同時也讓尼采的話成為了可能:「成為你自己!」
(3)做喜歡做的事、做對的事!
上述的一切,指向的不再是讓教育作為燈塔來照明前方的路。
而是時下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找到只屬於自己的問題意識!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喜歡做什麼?你想往哪裡去?
這些哲學基本問題,是過往教育沒問,但現今最為重要的問題。
做喜歡的事、做對的事!
這當然是一種幾乎不可思議的幸福,但你是否有設法往那個方向去?你是否正在找尋你自己的方向?
再次,時代有它的限制,希望所有的年輕人,帶著這篇文章上述的分析,最後,能夠勇敢奔向自己的道路!
台灣,需要我們,找到自己的路。
這不能單單只是一種理想,但它也可以不要只是一種理想,
偉大的上一代們,謝謝您們讓我們有這個福分,可以在時代的關口,重新進行考慮,
請讓我們,一起讓台灣的環境更好、來場教育的改革吧!
不因為別的,因為,我們值得!!!
附錄
容我推薦一本書《大賣場的人類學家》[11]。書裡主要想說:
過往企業多以量化方式處理自己的問題,比方說開創新產品、增快生產速度,或降低生產成本。但這已經漸漸沒有競爭力。
現在的頂尖企業,需要的是人文社科的人才!樂高公司透過雇用人文學者,發現自己過往的市場行銷出了問題。
他們原先致力於發展新產品,而且為了避免酷炫的手機遊戲與電動競爭,他們把自己的玩具弄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要跟電影流行掛勾、越來越有特別的主題性,並且,也越來越黑暗暴力(德國一位母親表示:樂高玩具有些人物的笑容簡直像來自地獄...)。
但當他們雇用了學現象學、社會學的學者研究卻發現:
1. 玩樂高的群眾,多半是父母有玩,孩子才玩。所以這是一種世代分享的樂趣(恩...看來得罪爸爸媽媽不好喔XD
2. 樂高是一種遊戲。但過往量化的思維卻從沒問過一個核心問題:「遊戲是什麼?」於是這些學者開始到一戶一戶有玩樂高的家庭去訪調,並且實際觀察孩子玩樂高積木。學者發現,樂高作為一種遊戲,它有幾種特質:
(a) 這些小孩快被爸媽逼瘋了!念書!補習!噁!所以遊戲同時作為一種逃避父母的方式。(他們甚至用傅柯的全景監獄描述孩子的處境www)
(b) 樂高是一種透過練習可以越來越厲害的遊戲。這種努力、level up,會讓孩子高興,甚至有耐心、願意花時間下去玩。
(c) 樂高拚完可以跟別家小孩比XD看誰厲害!這帶來無窮樂趣,而且可以害他們花更多時間在上面XDD
...(還有一些但我有點忘了ˊˋ)
於是,樂高公司透過這些發現重新定位自己的產品,他們讓玩具有一些秘密機關XD(只有認真玩的小孩才會發現,躲避父母...)
然後它放棄了追逐許多流行影視的內容,而開始生產許多基本的積木,讓孩子可以用這些小東西、發揮自己的創意(而非看著說明書照拚)去做出自己的東西......。
另外一個例子是Adidas球鞋。原先他們都致力於發展很棒的功能鞋,但市場占比卻不斷下滑。此時學者發現,其實消費者要的不見得是功能那麼棒的鞋子!日常生活中有一群城市運動家,他們喜歡慢跑、休閒或做瑜珈,他們只要舒適的鞋子,事實上,他們才是最重要的市場消費群!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其實不見得是人文社會學科也要找自己的實用價值或市場價值!
而是無論你在各行各業、無論你在哪個社會角落,人文社科都閃爍著自己獨特的光輝!
別再單純坐在課堂裡,或者窩在實驗室或辦公室了!
讓我們一起背向學院,看看外面廣闊的世界吧!
[1] 紀伯倫,1923,《先知》。論孩子。
[2] 片桐新自等/合著,2008,《基礎社會學》。台北:群學。[按:馬克思衝突論裡的數據,取自: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 性別,省籍與城鄉差距〉,是1954-2000年的台灣數據。]
[3] 《Global Taiwan: Building Competitive Strengths in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y》,Ch1.〈Globaliz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Taiwan Miracle〉.
[4] Fred Block,2005,《後工業機會》。台北:群學。第一章。
[5] 林宗弘等,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6] 戴伯芬主編,2015,《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群學。
[7] 彭明輝,2014,《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台北:聯經。
[8] 監委調查 疑雲重重/5年500億計畫 碳粉墨水匣花掉1億。
參考:http://top100.nthu.edu.tw/news.php?nid=273
[9] 錢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參考:http://edu.qq.com/a/20150520/041737.htm
[10] 雲裡找門:林懷民 (Hwai-Min Lin) at TEDxTaipei 2013
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XdeoG57G_A
[11] Christian Madsbjerg and Mikkel B. Rasmussen,2014,《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台北:天下。
本篇文章不代表學生會立場
【編輯部持續招稿招生中】 活動資訊發布、記者會採訪通知、行動來稿、讀者投書、廣宣合作等,請聯繫:nthusa@gapp.nthu.edu.tw,我們將儘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