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物專訪》當我們出走,當我們在路上—W

「想出發的衝動」

聽著W說起旅行遇到的人和事,就像一張世界地圖展開在你的眼前。戴著細框眼鏡,皮膚白皙的W看上去是標準的內向女孩,很難想像二十來歲的她已經走過法國、捷克、奧地利、瑞士、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中國等十多個國家。問起W她所認為的旅行的意義,她露出靦腆的笑容,思考片刻並用平穩的語氣回答:「就是有一種想出發的衝動。小時候對旅行總是充滿期待,每次出門都是難得的機會,現在比較追求隨性,想更深入了解各地的文化、生活與黑暗面。」

大概每個人都曾有過這股衝動,想擺脫日常生活的繁瑣,義無反顧地背起行囊踏上一個未知的旅程,這幾乎是所有年輕人心中的夢想。然而年輕人為什麼要旅行?為什麼要選擇一條和常規不同的道路?選擇離開習以為常的家鄉?此次的採訪,不僅能看見W熱血的一面,更多的是她對人事物的溫暖和洞察力。

「從交談中了解當地的真實面貌與城市的溫度」

有過許多自由行的經驗,W認為自由行更能感受到當地的真實面貌。「自由行不像跟團,你可以很直接地接觸到當地人,感受彼此間的情感和一個城市的溫度,當然當然也會遇到很多的麻煩,這些都必須靠自己解決,這些麻煩常來得出乎意料,讓人措手不及。」W說起他在日本的旅行經驗,多次旅行日本的她,有許多被當地人搭訕的經驗。「剛好我會說一些日文,能和當地的居民交流。日本是高齡化國家,旅行途中遇到的許多長者都會找我聊天,我喜歡聽他們的故事,他們總是有許多精彩的故事,這會使整趟旅程更加富有意義。」

第一次去日本時,一位帶著孫子看棒球賽的老伯主動與W聊天,老伯在日本生活了五十年,他的故鄉原是在中國的蘇州,是戰後來日本生活的中國人,經過五十年的洗禮他的舉手投足完全就如土身土長的日本人一般,老伯告訴W他很想自己的故鄉,一直想找機會回去看看。在京都時,W則被一位八十四歲的奶奶搭訕,當時W正吃著鰻魚飯,奶奶與她聊了一會,說她也很想去一趟台北,這樣的互動充滿著驚喜和樂趣,在交談後總能留下許多有趣的回憶。

「拿掉有色眼光!感受視覺外的深度人文」

有些人認為旅行已經淪為「工作外的工作」,在旅行前擬出必須到訪的名勝,再逐一去參訪,然後就像完成工作後在紙上打勾。「我不喜歡用刷景點的方式旅行,我當然也會去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景點,不過我更喜歡觀察他們的日常,看看他們是如何生活,如何對待自己的城市。」走過十多個國家,W坦言在看相似的自然等外在景觀時的確會有前幾次旅行的影子,有些重複但不至於到乏味。因此,擁有越多旅行經驗後,她的觀察力轉為聚焦在當地的人文,旅行不再只是停留於淺層的眼球活動。

第一次的旅行經驗讓W明白預設立場可能會帶來失望,結束法國的旅行後使她對旅行的觀念徹底改變。旅人在為旅程做功課時多少都會對目的地抱有期待,她對巴黎抱有的印象是浪漫美好的「花都」,但她同時看見了城市混亂的一面。「你不該預設太多的立場,因為你並不是去到你想像的地方,你無法用你的眼光去改變它,如果你在旅途中總是抱有「有色眼光」,那你將會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旅人在長途旅行中也常需要面對心情的轉折,W認為不論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或是不好的事都是旅行的一部份,旅途中遇到的麻煩在旅程結束後將會是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它們總是能帶給你許多成長。

「他鄉」與「故鄉」的概念變化

令人好奇的是當旅人結束長時間的旅程,回到自己的故鄉後會有怎樣的心情轉變。「在旅行時我會試著融入,甚至不自覺地模仿當地人的生活。回到台灣後,我會願意去嘗試更多,旅行開發了我熟悉的事物,到過的地方和見過的人帶給我許多珍貴的回憶。」W調侃著說自己是「細節控」,習慣回憶旅行發生的小事,尤其是跨文化間常會發生的糗事。關於「他鄉」與「故鄉」的概念是否產生改變,W則說:「比較的心態是一定會有的,小至基本的生活習慣,大至各國的民情、文化,與自己生活經驗的異同都會被突顯出,多少都會將它們與台灣做比較。像是在我看來,台灣真的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笑。」

「我們年輕,我們在路上!」

究竟年輕是旅行的助力或是絆腳石,一直是許多人爭論不休的問題,尤其在亞洲地區,暫時放下學業背起背包在許多人眼中是近乎瘋狂的決定,更遑論許多安全的考量,父母的擔憂和經濟問題等等。「年輕最擔心的的確是金錢的問題,畢竟我還沒有正式經濟獨立,不過現在有許多旅行方式能夠選擇,像是打工換宿、Working Holiday等。除此之外,也有許多的方法可以降低旅行的花費,廉航、沙發衝浪等。現在的環境遠比以前更適合向外走,如果你想出發,大概沒有什麼真正能阻止你。」

W說起自己夢想中的旅行:「現在比較想要沒有目的、隨性的旅行,想要擺脫城市的緊張感,旅行的方式大概還是自由行,我一直認為自由行比較像在學習,跟團則像在度假。公路旅行也想嘗試,或是用搭便車的方式。我很想走一趟川藏公路,不過目前更想要深入地環一次台灣,一直覺得台灣還有好多值得自己去了解而尚未了解的地方。」

「他會帶給你一些東西,而你也能帶給他一些東西」

問起旅行的收穫,許多人可能會感到茫然。正如前言所說,大多數的人都能清楚感受到自己想出走的衝動,但當我們結束旅程回歸正常的生活,不免會去思考每一趟旅行到底為我們留下了什麼?關於這個問題,W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入住青年旅館時你可以認識許多不同的人,他們除了會和你分享旅途中有用的信息外,你也能聽到太多精采的故事,他們可能來自各國,走過各個不同的國家,你們在一段旅程中的某個地點相遇,他會帶給你一些東西,反之,你也能帶給他一些東西,無論是情感、經驗或是困惑。」W笑著說也許自己有天會為了籌旅費在異國的路邊擺攤寫書法,「就像剛才所說的,他們帶給我一些東西,我也想為他們帶來一些東西。」

採訪後記:

「不只你選擇了旅程,旅程也選擇了你」

此篇的採訪動機,是希望身邊的人若有機會可以多利用求學階段較彈性的時間向外走,同時也是在勉勵自己。W與我追求的旅行概念相同,我也喜歡自己著手策劃一段長時間的旅行。記得系上教授曾在課堂上說過,當你選擇什麼樣的旅行方式,哪一條路線,老天就會把最適合的旅伴送到你身邊,你所選擇的旅程會自動幫你挑選與你理念相同的朋友,有過幾次自助經驗後我對這樣的想法深信不疑,也是因為那門課的關係讓我獲得了許多旅行的知識,並開始嘗試與往常不同的旅行方式。旅行是孤獨的,同時也不是,我們靠著自己的雙腿行走,彼此更分享著知識、理解與陪伴。

採訪對象:

W,台灣人,1994年生,曾到過法國、捷克、奧地利、瑞士、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中國十多個國家,能以英語、日語、德語溝通。專長為中國古典文學,喜歡閱讀、音樂、繪畫和旅行,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此篇文章為清新聞特約專欄 非清新聞專訪稿


Anchor 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