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生領航營學生會於光復校區、南大校區致詞原稿】

大家好,我是清華大學學生會的會長張庭瑋。

歡迎大家來到清大,今天或許是大家來到清大的第一、二天,我們剛過完暑假,準備迎接新的學期。

在新的學期來臨前,大家都選擇如何過暑假呢?

我想,打工換宿可能是一件常見的選擇,像我今年剛好因為學校的計畫,有機會去美國,剛開始去的時候,其實也沒想太多,結果在背包客棧聽到有朋友分享,有個網站叫做WWOOF,統合了世界上各個推廣有機種植、友善環境的農場,透過媒合,你可以到那邊學習當地的耕作方式以及生活型態,同時以勞力換取食宿。當然,可能主要是以省錢為主,像我就是....省錢這樣。

之後,我在一個加州南部的農場打工,記得剛開始在工作的時候,我多少會詢問一些「許可」來了解這裡的習慣與規則,例如「我現在可以XX嗎?」「這個應該怎麼做比較好?」「這樣是可以的嗎?」「那我去上個廁所喔」這一類的問題或是告知,在過去的經驗中,這麼問是為了尊重其他人,或是避免踩到別人的底線而不自知,就像是你參加每個親戚聚會的場合時,總會需要注意這些事情。

我記得農場的主人有一次跟我說:「嘿,你已經是個大人了,你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做,如果做錯了,我們會再跟你說~」

是啊,我們都已經成年了,我們當然有能力為自己做主,但在一個陌生的、新的場域的時候,我們不斷地避免犯錯,以防止破壞了這個新環境的規則,怕讓誰誰誰不開心。

我是唯一在那個農場打工換宿過的亞洲人、台灣人,因此在工作上,更要求自己要夠有效率、快速地完成許多的農場雜務,因為多少會覺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就影響別人對台灣的想法。從割雜草、收割蔬果、餵飼料等等,有時候我甚至會用跑的去完成。農場的主人又來了,他說:「你不用急著去完成什麼事情,反正時間到了我們就會吃飯,慢慢做就好了」

於是,我開始慢慢地做,不要求一定要在什麼時間內完成什麼,從追求效率,轉變成去探索我現在在做什麼,觀察自己的感受。

既然不急著完成什麼,也就有了許多時間,我開始嘗試醃小黃瓜,就是那種你在餐廳裡面會看到的那種,一些蒜頭、辣椒、黑胡椒鹽等等的,結果那邊的農場主人還有打工換宿的同伴非常的驚訝:「WOW! 來自東方的料理!」那時候我是想說,阿就上網查阿基師的撇步啊,事前不要用鹽巴脫水,要用糖這樣

不過,從別人那邊得到回饋後,讓我更有動力去做更多的嘗試。漸漸的,開始做炒飯、番茄炒蛋、九層塔茄子,或是偶爾做一些創意料理。每次下廚的動力,來自於別人給的每個回饋。

奇妙的是,在台灣的時候,我從來不煮菜的。我們家以前是賣便當的,小時候的時候都要幫忙洗米,早上有空的時候幫忙包便當,雖然我很喜歡看我媽媽煮菜,但是對那時候的我來說,我一直在「幫家裡的忙」,煮菜這件事情,往往讓我想到要去「幫忙」。到了大學的時候,雖然宿舍有廚房,但是為了求方便、效率,往往也是去學餐買餐。

從這次的經驗,我想,興趣就是這樣開始的:你有不斷嘗試的機會、彼此分享經驗、從別人那邊得到回饋。更重要的事情是,你就是單純喜歡,並不是為了義務、趕效率、滿足誰的期望。學習的動力,就是這樣愉快且自然地產生。

然而,學校卻不是這樣的環境。

從過去到現在,大家都是怎麼樣說服自己讀書的呢,我想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都曾面臨這個問題的吧,在補習班或是學校待了那麼長的時間,讀到某個時刻,應該會冒出許多疑問,例如,讀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考上好的大學就很好嗎?

在直觀上你可能得出幾個暫時性的解答:「之後能找到好工作」 「讀書是一種對於心智上的磨練,這些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壯」 「不知道,我就是想考上名校,我就是想要那個名字」「是為了之後有更精彩的大學生活。 」

但大部分的時候,這些答案很難讓你滿意,即使讀過許多激勵人心的句子或是故事,但我們知道這些並不能解決更深層的疑惑。然而你終究沒找到個滿意的答案,於是繼續重複一樣的循環:受到啟發與激勵,開始鼓起勇氣面對問題—但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因此也難以忍受挫折感,於是選擇逃離。等到下一次受到某個故事或是句子,來帶給你生活的熱情。

又或者你放棄思考這件事情,反而訴諸更直觀地,透過成績的高低來衡量自我價值,透過付出的努力多寡,來肯定自身聰明的特質,讀書這件事情之所以有意義,只是因為自己的分數可以宰殺考場上的其他考生,這樣的成就感跟讀書本身無關,而是一場單純的淘汰比賽。

常常,我們困在許多情緒裡面,而難以有個滿意的答案,尤其,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更會有許多情緒來自與他人比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滑了一個下午的臉書,自己變得更加焦躁,看到其他同學在人際、學業、實習、生活上有所斬獲時,雖然打從心底為他們感到高興,可是卻會有一種衝動,想要跟整個世界說:嘿,看看我,我也很認真的在過我的生活,我其實,也還不錯。

只要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就難免去比較,但你會發現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中,有太多東西可以比了,因此我們終究需要回歸自我身上,問問自己在意什麼,問問自己,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需要去了解這個社會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使得自己會有這樣的感受。

與其輕易地接受整個制度、在抉擇的情緒中困擾,我們更應該去認識整個體制、了解這個體制中發生什麼事情。

一但將問題從個人層次的感受提升到對於整個社會體系的觀察與疑問時,你已經超越過去的自己,因為你已經在尋找一個現實可行的答案了。

我們正在試圖釐清、正在定義,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什麼是造成自己情緒的原因。你已經超越過去的自己,而在思考,你跟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思考,也能協助你幫自己定位。

這是我第一件想跟大家分享的事情:從個人層次情緒上的困擾,提升至對於整個體系的觀察與理解,我們才能超越自己,並試圖改進現況。

幾週前,我和清華學院的老師在美國舊金山拜訪一位學長,他正在一間新創公司工作,職位是擔任軟體後台的工程師,他說他其實大學是讀清華電機,鑽研的領域是物理中的光電效應。我就好奇,那為什麼會來這邊擔任工程師呢?他說他在大四的時候,修了一門計算機網路概論,由於老師適時的引導,以及課程專案中不斷地實作,再加上他的室友剛好都是資工系、有在鑽研這部分領域,只要他不懂,都可以跟室友一起討論,對他來說,對於資訊工程的興趣就是這樣開始的。

之後在美國讀研究所時,補足了許多資訊工程的基本課程,也在畢業之後進入新創公司,不斷地成長與學習。我們當然開始好奇,誒?假如你在大一的時候就修了那門概論,會不會整個大學生活就變得截然不同,或許大學教育就是要盡可能地提供我們大家探索的空間,有老師的引導,有不同科系同學的刺激,還有實際操作的機會,或許我們想像中的大學,照理說該是這樣的地方:一個能幫助你自我探索、給予你空間、刺激你思考的地方,也就是說,大學應該提供給你的是足夠的自由,而老師們則是從旁協助,適時地引導我們了解更多的知識。

不過,從我們過去到現在的經歷中,大部分的老師不僅有授課進度的壓力,甚至身兼研究、行政等事務,往往難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告訴學生為什麼我們需要學這個,為什麼要學那個,更加嚴峻的情況是,即使說明了理由,仍有不少課程難以與真實世界連結,無法讓人理解學習的意義,對,我們或許有通識或是選修,但似乎這些課程多半是用來提昇總體成績,課堂上的學習,也常是在個人知識界裡是點狀的學習經驗,難以彼此連結。

不只是老師,學生也有負擔,光是在選課的時候,就要開始斤斤計較,哪個老師給的分數比較好,GPA可以提高,方便之後申請研究所,有些科系甚至光是一個學期必修,就有可能佔滿大部分的時間,雖然才兩三個學分,但是光待在實驗室就不只五個小時,結果仍是拿學長姐的報告重抄一份繳上。甚至在不久的將來,你可能會發現你花了很多時間讀書,但倒不如去背一背考古題的答案,獲得的分數還比較高。

我們希望大學是自由的,學習是自主的,但有時我們好像在玩一場大型的扮家家,走過形式流程,拿到我們需要的成績。成績讓我們是個孝順的孩子,但孝順這件事情,許多時候卻令人恐懼。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是努力地去探索更多事情,只是,你我將會面臨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

我們在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地讀完一個科目,或是完成一項待辦事項。但是,這個成就感常常取決於你在設定的時間內完成多少,有沒有達到目標,這樣的過程,更難以去喜歡這件事情。當然,我們之所以講求效率,無非是想在課業以外的事情中去體驗更多、有更精彩的大學生。只是,正因為自己想探索更多,而更難以喜歡過去的自己所做的選擇,以至於你會覺得每個階段好像都在做一個,你不是那麼想做的事。

何況,現實的問題是,制度本身並沒辦法立即的改變,但請不要因此感到氣餒。那位學長的例子之中,有幾項值得觀察的地方是,他提到老師在課堂上的引導,以及實作的練習,同時,也有同儕給予的回饋,因此,除了課程制度的改善,在每堂課上,希望大家也能找到一起努力的同儕,同時,請你多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地享受做一件事情的感覺。

這是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事情:在制度尚未能立即回應我們的時候,找到你的同伴,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品嚐自己做的選擇,如果想要活在當下,你需要的是更多的時間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你才能體驗並真正地了解自己。

我們其實也知道,這一切並不是制度說了算,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困厄的環境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條道路,但同時制度與社會結構卻也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我們,我們難以說明哪些選擇是完全出自於自身,因為我們就在社會當中,但是,請不要放棄重複檢視整個社會制度,和你自己的感受,你與這個社會、世界的關係,就在你勇敢地思考這些困境的過程之中,成為你自己的樣子。

我們如今爭取的自由,並不像過去那麼直觀,許多的自由以及權利,被整個制度和社會結構給包裹起來,為了爭取這些自由、爭取這些能讓我們「選擇」的機會,我們透過學生會這樣一個組織,不斷地省思,不斷地行動,透過更宏觀的視野,思考、面對這個體制,並爭取學生的權利。歡迎各位加入學生會,讓我們一起在行動中思辨校園、社會的一切。

走出講堂之後,或許我們今天說的這些都會忘記,即使如此,我還是希望能再次強調:不論各位的選擇為何,希望各位能給自己更多時間,觀察內在的感受、定義清楚的問題、尋找自己的社群,最後勇敢地作出行動。我們一直尋找的意義與自我證明,就存在在我們每個行動之中。請不要害怕犯錯,不斷地在行動中尋找答案。

我是清華大學的學生會長,庭瑋,祝各位在大學有一趟難忘的思辨之旅。


Anchor 2
bottom of page